中醫藥學院總結了過去三年有關針灸治療耳鳴的臨床觀察,發現肌筋膜激痛點與耳鳴有密切關係,因而採用了一種結合現代醫學的「激痛點」針灸新療法,有效治療耳鳴病患高達百分之九十一,並有助改善患者的肩頸痛、頭痛等問題,療效比傳統的耳鳴針灸療法更為顯著,主要適用於體覺性耳鳴上。 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彭增福博士今日 (四月十七日) 與傳媒會面,簡介有關臨床研究結果,另兩位耳鳴患者亦分享了他們的治療經過。 從中醫學角度來說,耳鳴多與脾、腎、肝、膽及精神不足有關,是聽覺功能紊亂所引致的一種病患。患者一般會自覺聽到聲音,若處於寧靜地方或精神過度疲勞及緊張時,耳鳴情況更為嚴重。耳鳴患者大多顯得較為焦慮、情緒抑鬱、煩惱較多、睡眠困難、注意力低,嚴重者更會影響日常工作和社交生活。體覺性耳鳴是患者隨著身體擺動,如頭頸或口部活動時,產生肌肉痙攣而引致的一種情況,耳鳴程度會因不同的身體姿勢或動作而減輕或加劇。 有關臨床研究於二零一零年一月至二零一三年三月期間進行,診治了六十八名耳鳴患者,包括三十名女性和三十八名男性,平均年齡為四十七歲,其中左側耳鳴佔三十二個、右側耳鳴佔二十五個、其餘十一人為雙耳鳴及腦鳴;病程最短為兩周,最長達三十年,全部患者均伴有肩頸痛或頭痛等症狀。醫師根據患者病況,以「激痛點針灸療法」作治療,再因應個別需要,配合傳統中醫治療耳鳴穴位,結果九人表示耳鳴完全消失,五十三人表示治療顯著和有效,整體有效率達百分之九十一。 彭增福博士表示,耳鳴的傳統針灸療法是因應患者不同體質及病因病理,在對應的穴位加以施針,「激痛點針灸療法」則是集中針對患者骨骼肌上激發痛楚的部位作針灸治療。彭博士解釋,人體全身約有二百五十五個激痛點,每一個激痛點都有固定的疼痛模式,加以按壓或觸碰時,會引起酸脹疼痛,甚至出現局部抽搐的反應,亦會引起暈眩、耳鳴、腹瀉、咳嗽等症狀。有研究顯示,耳鳴和「肌筋膜激痛點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,約百分之五十六的耳鳴問題,經按壓相關肌肉的激痛點後,可得到短暫舒緩及調整。 總結臨床研究結果,彭博士指出,影響耳鳴針灸療效的主要兩大因素是伴隨症狀和耳鳴位置。他表示,肩頸痛或頭痛問題愈明顯及屬於單側耳鳴的患者,「激痛點針灸療法」的療效相對愈大。整體而言,這項針灸療法比傳統的耳鳴針灸療法,治療效果更為顯著,亦同時有助改善患者的肩頸痛、頭痛等問題。
彭增福博士 (中) 分享針灸治療耳鳴的臨床研究結果,旁為兩位耳鳴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