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忘當正常老化 認知障礙失治療良機(明報專欄)

2025年6月16日

【明報專訊】有人說過:「人有兩次死亡,一次是肉體的死亡,一次是被人遺忘。只要有人還記得,你就沒有死亡。」

根據我的臨牀經驗,許多認知障礙症早期出現的善忘症狀,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的現象,因而錯過了診治的黃金期。認知障礙症(dementia),前稱老年癡呆症或腦退化症,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退行性疾病。起病緩慢、病程為8至10年,主要臨牀特徵有:一、記憶障礙;二、認知及語言功能障礙;三、人格、心理及情感障礙;四、飲食、睡眠及行為障礙。

現時常見的認知障礙症包括:

  • 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, AD)
  • 血管性認知障礙(vascular demantia, VD)
  • 混合性癡呆(mixed dementia)
  • 額顳葉認知障礙(frontotemporal dementia)及路易體認知障礙症(Lewy body dementia)
  • 繼發性認知障礙(secondary dementia)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,全球有超過5500萬人患有認知障礙症;65歲以上人口中,有8.1%女性和5.4%男性患有認知障礙症。預計患者人數將在2030年增至7800萬,到2050年更將攀升至1.39億。

目前,西醫尚未研發出能根治此病的有效藥物。隨着全球人口老化,認知障礙症導致的痛苦,不僅嚴重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,也為照顧者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曾說:「認知障礙症不單奪走了數百萬人的記憶、獨立能力和尊嚴,同時也奪走了我們所認識和所愛的人的存在。」

2050年預料全球1.39億患者

中醫學雖沒有認知障礙症這一病名,但早已觀察到老年人易有腦退化的現象,並在多項古籍記載相關的臨牀表現。《辨証錄》云:「人有老年而健忘者,近事多不記憶,雖人述其前事,猶若茫然,此真健忘之極也。」清代醫學家葉天士在《臨証指南醫案》中亦指出:「中風初起,神呆遺尿,老年厥中顯然。」《雜病源流犀燭.中風》也有「中風後善忘」之義,表明中醫不僅從整體上認識到老年人健忘的現象,而且觀察到中風與認知障礙之間的潛在關係,對認知障礙的辨證分型有初步認識。

中醫對認知障礙症的臨牀療法比較豐富,包括藥物、針灸、推拿、氣功等,而且能夠與西藥配合使用,起協同、增效、減毒的作用。具體來講,在改善和延緩認知障礙的症狀、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上,中醫藥都有一定作用。中醫的核心在於「看人」,而非只看「病」,我們稱之為「三因制宜」(因人、因地、因時),針對病因病機,綜合治理,着重於機體內陰陽臟腑的糾偏,以求回復整體的平衡協調,遠期療效較佳,適合患者長期使用。根據我的臨牀經驗,許多患者早期出現的「善忘」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的現象,因而錯過了診治的黃金期。

三因制宜 回復整體平衡協調

中醫不斷的臨牀實踐中,探索出了對治療認知障礙症的獨特經驗:

  1. 主要病機特點:本虛標實、虛實夾雜
    本虛為心、肝、脾、腎虧虛,尤其以心腎兩虛或脾腎虧虛為主,標實則為氣、痰、瘀、毒等病理產物盤踞腦竅。致病原因繁多,病理機制頗為復雜,故在臨牀治療時,應當分清標本虛實,輕重緩急,合理運用虛實兼顧的治法加以調理;加上患者多為歲長年高之人,發病常為經年累月積累所致,故治療也須堅持,非一朝一夕而能癒之。
  2. 基本治療原則:複方多法、整體調整
    補腎填精、健脾益氣、交通心腎、滌痰開竅、活血通絡等方法相互配合使用,同時結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、藥膳等療法。臨證時還需要因人、因時、因地制宜,全面兼顧,整體調整,突出重點,標本兼治。

閱讀原文(明報)

 

生命之旅:訪倫敦柏金遜故居 反思遺忘

【明報專訊】每當聽到患者對家屬訴說那些「忘記了」的瞬間,總令人感慨。這些被遺忘的點滴,不正是生命記憶的珍貴片段嗎?

談起遺忘,思緒飛到了倫敦Shoreditch區一幢古老樸素的紅磚屋,是詹姆士柏金遜(James Parkinson)的故居。他是英國著名外科醫生、古生物學家、地質學家和社會活動家,在1817年發表醫學論文提及震顫性麻痹,首次詳細描述了柏金遜病(Parkinson's disease, PD)的相關症狀,該病亦因此以他命名。我研究中醫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23年,終於在師弟唐鐵軍教授陪同下來到這夢想之地。我站在門口,凝視着這間紅磚屋,百感交集。

樓下酒吧 不識舊屋主威水史

故居一樓和地下室已變成一家名為Odyssey的酒吧。師弟買了兩杯啤酒,我們坐在屋外小酌,想像200多年前Dr. James Parkinson是否就在這扇窗後為患者檢查?當年的他是否伏案在紅磚牆下完成論文?當唐教授問起年輕酒保可了解這屋原主人的學術貢獻和歷史時,他一臉懵然,攤開雙手聳了聳肩。我和唐教授對視一笑,頗有一種「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」的感覺。末了,唐教授向酒吧負責人建議,將大廳的裝飾人像畫換成Dr. James Parkinson的照片,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反映出這幢房屋的歷史價值。

回程的車上,倫敦街景在窗外流轉。有人說過:「人有兩次死亡,一次是肉體的死亡,一次是被人遺忘。只要有人還記得,你就沒有死亡。」 在電影《玩轉極樂園》(Coco)裏的爺爺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:「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人記得你。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,遺忘才是……」

Dr. James Parkinson ,你的名字一直鐫刻在醫學殿堂,也在我們後來者的心中。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一點兒東西,總被我們珍藏着、緊緊揣在懷裏。這些沉甸甸的記憶,是我們在面對疾病、衰老乃至生命終點時,依然選擇好好活下去的力量。「守護記憶」,已成為我和研究團隊的使命,也是我們對生命意義最崇高的致敬。終有一天,我們都會離去,但我們會竭盡所能,在世上留一些「記憶點」。

閱讀原文(明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