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迎接李时珍诞辰500周年,赵中振教授主持了《中振说本草》系列讲座。赵教授以《本草纲目》为起点,通过生动的语言、活泼的画面:讲医药、论文化、说历史、咏山河、谈民俗。

让我们与赵教授一同踏上《本草纲目》之旅,共同感受中医药宝库的博大精深,领悟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智慧,活用这部日常生活的实用宝典。

第一集:时珍像之谜
我们要感谢蒋兆和先生,正是他,创绘了形神兼备的李时珍肖像。我们同时要感谢莫斯科大学主楼的设计者,把李时珍像与世界的几十位科学家比肩而列,唤起了世人对李时珍的关注与敬仰,推动了李时珍学习与研究的热潮。李时珍的事业是伟大的,他以超人的毅力,几十年干了一件常人干不了的大事,完成了190万字的巨著《本草纲目》。 “数行墨定千秋迹,万卷书成一寸心”。李时珍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世的医药工作者。
第二集:时珍与纲目
《本草纲目》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文献学的集大成者,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她不但有很多重大的发现与发明,同时还留下了众多不解之谜,有待后人去发掘探索。这正是《本草纲目》的魅力所在。李时珍是一个符号,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家的杰出代表。
第三集:何为本草
中医药学之所以绵延千年,其发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继承。在继承古代先人的经验基础之上,同时不断地创新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。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,是潜在的、丰厚的文化资源。本草著作是文物,但这些文物不仅仅是放在博物馆供观赏的,而更主要是可用之物,是实用的宝典。
第四集:何为中药
我们祖先以神农尝百草精神,在临床实践中用生命换来无数的宝贵经验。今天的中药研究方法与手段,不再停留在以口品尝的方式上,而是将古代文献研究、现代实验研究与规范化的临床实验相结合,齐头并进。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如“青蒿素”一样的新的发现与创造。中药好,好在临床疗效;中药妙,妙在临床的复方应用,构成了一曲曲美妙的交响乐章。
第五集:复方玄奥
中药的复方应用是一门艺术,是中医药王国的宝中之宝。其灵活应用的妙处就在于相容诸药﹑和谐互补,更在于它的因人制宜、变化无穷。方剂深奥,但并不神秘。古往今来,中国名医如群星灿烂,中医临床名方验方数不胜数,一段段起死回生的动人故事广为流传。如今中药的使用不再是一家一户、一村一寨,中药正在走出国门。中药的制作也不再限于丸散膏丹。
第六集:中药成药
谈到中成药,中成药疗效好、服用方便、容易携带。不但中医用、西医也在用。千家万户的百宝小药箱中均可找到中成药,中成药也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载体。传统的技艺要保留,现代的技术要吸收。中药的小作坊时代已经成为过去。中药 GMP 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。 “药材好、药才好”。要保障中医临床疗效好,必须把好中药品质关。
第七集:中药鉴定
澄清中药品种混乱﹐是李时珍编著《本草纲目》的初衷。中药鉴定是绵延千年尚未解决好的历史难题,是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的第一步,也是中药研究的重点课题。随着中药鉴定手段的更新与进步, “丸散膏丹,神仙难辨”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。
第八集:名贵药鉴别
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道出了中华民族祖先寻找中药的最初途径。一个“尝”字﹐生动地描述了经验鉴别在中药材鉴定中的重要作用。经验鉴别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医药界前辈的宝贵经验。 《难经》云:“望而知之谓之神”。无论过去、现在与将来,中国内地还是海外,经验鉴别都是能有效解决中药鉴定问题的基本方法。
第九集:分类命名
分类学是所有与生物研究相关的学科的基础。古往今来﹐植物的分类系统一直是人们感兴趣﹐也是一直困扰人类的大课题。 《本草纲目》在中药的分类难题上跨越了一大步,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。这座光辉的里程碑将中国的本草学划分为了前、后李时珍时代。人类在探寻自然分类系统的脚步还在继续。
第十集:道地药材
道地药材是名优药材的代名词,是中药中的精品。千百年来,在临床的应用实践中、在栽培技术中选育中、在炮制加工的摸索中、在中医药文化的浸润中,形成了道地药材。换言之,道地药材是用出来的。中医与中药唇齿相依,没有中医的临床应用,就没有道地药材。反之,没有道地药材,中医的神奇也无法的以彰显。道地药材是一种精神、是一种境界,是一种追求。
第十一集:中药栽培
中药发现的历史,便是一部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历史。这其中,有成功的经验,也有惨痛的教训。尊重自然,保护自然,不但要让我们这一代人有药可以吃,也要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药可用。为保障中药资源的永续利用,必须大力发展药用植物的栽培与药用动物的驯化养殖,改变靠天吃药的局面。这项工作做好了,中药资源就会越用越多。
第十二集:民间草药
以中医理论指导其临床应用的药物,称为中药。凡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,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,多以民间口传身授方式应用的药物称为草药。民间有句话:“识的是药,不识的是草”,亦可谓:“君若识草草为宝”。发现与探寻中草药,并将其开发成中药与新药的历程是漫长的。沙里淘金是艰苦的,但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。药食同源,以往的《救荒本草》,如今成了受人喜爱的山珍。
第十三集:中医食疗
食疗,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,是中华民族防病、治病、康复、养生的一大特色。日日煲、天天饮的汤水与凉茶,蕴含着中医补与泻的基本治疗大法,而补虚扶正,泻实祛邪的饮食养生之理也尽在其中。 “药食同源”,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之时,又可达到防病、治病的目的。根据不同的体质,选择不同的食疗方,持之以恒,必见成效。 “不苦口的良药”才是人们真正期盼的。
第十四集:融汇民俗
中医药与中国的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二者水乳交融。中医药的健康理念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,体现于我们的言谈话语、衣食住行。春夏秋冬,天南海北,从日常生活到精神信仰,中华民俗中浸润着中医药的智慧,中医药的健康习俗护佑着海内外亿万华夏子孙。
第十五集:中药炮制
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,根据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,以及临床调剂的不同要求,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制药技术,是国粹精华。中药炮制方法多种多样,主要目的在于减毒与增效。 “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,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”。有了好的炮制,才能更好保障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用药。
第十六集:用药安全
安全用药是古今中外都很重视的问题,作为药物的三大要素:安全、有效、可控,安全是第一位的。中药的偏性与毒性是客观存在的。中药大多数来自于天然,品质容易受到品种、药用部位、产地、采收季节、炮制方法、贮藏条件、用量的影响。配伍禁忌不容忽视、把握好剂量至为重要。与此同时,对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新课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。 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。了解中医理论是使用好中药的前提。制定中药标准,推动中药的标准化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,是临床安全用药的根本保障。
第十七集:香料之路
中药是一种商品,医人活命的同时,也创造着巨大的利润。中药这一特殊的行业,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药贸易自古以来是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的。回顾历史,一些看似平凡的草草木木,被无数的商贾车载船运、东来西往,异域香料的探寻也迎来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。药材香料牵动了经济,改变了环境,融入了文化,也影响着人类的命运。中医药绵延几千年,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。
第十八集:外来草药
自古中药有外来。西红花就是李时珍首次收入《本草纲目》的西方植物药。中草药与西草药有着共同的化学物质基础﹑相似的作用机理﹑共同的医疗保健使命,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,因而也更容易相互借鉴与沟通。超越时空的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,必将对中西草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。中医要以中药为载体走向世界。中药正在步入国际市场,西方人在应用中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体会中药的效果与魅力,从而逐渐接受中医药。
第十九集:域外岐黄
天外有天,过去30年在海外游学,我切身感到,国外不仅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,也有很多的自然资源与民间药用传统迫切需要我们学习了解、参考借鉴。世界上的药用植物我们占了三分之一,另外三分之二在哪里?都有哪些功效?我们应当以更加开阔的视野、博大的胸怀,将世界传统医药的宝贵经验与资源相容并蓄。这样做将有利于丰富中医药的宝库,对于中医药理论、实践、临床的大发展也将有所促进,中医药学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。
第二十集:本草之歌
本草之歌 —— 魯軍 趙中振

(1)
万年辟蒿莱,民苦疾患多
神农亲身尝百草,足迹遍崇阿
性分寒热温凉,味别酸苦甘辛
滋养烝黎、祛病解厄——成我中华泱泱国
(2)
后世五千载,岁岁不蹉跎
杏林英才迭代起,著书广立说
径访轩辕之堂,平登岐伯之座
品类详晰、功用精核——临床一剂起沉疴
(3)
濒湖纲目出,豁然开寥阔
志随先圣除民瘼,尽此一生搏
贞骨傲雪凌霜,慧心高迈超卓
福佑亿兆、晖丽万有——功在千秋当一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