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發現:學院研究團隊發現「異甘草素」具備治療胰臟癌潛力 

2023年8月7日

教學科研部副教授高加信博士領導的研究發現,從中草藥「甘草」提取的一種類黃酮物質「異甘草素」,可抑制胰臟癌發展,並可提高傳統胰臟癌化療藥的功效。這是首次有研究團隊闡述異甘草素對抗胰臟癌的潛力。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《Phytomedicine》,並在近期於意大利都靈舉行的 2023年歐洲癌症研究協會年會上報告。

關於胰臟癌

胰臟癌是香港第四大致命癌症,常被稱為「沉默的殺手」,大多數患者在癌症惡化和擴散前只出現輕微甚至沒有症狀。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表的《2020全球癌症統計數據》,胰臟癌患者的死亡比率高於93%。胰臟癌的治療方案以手術及化療藥為主,當中只有約兩成患者適合進行切除手術,且術後的復發率很高,至於無法接受切除手術或已擴散的個案,則可服用化療藥「吉西他濱」,但以此藥為基礎的組合治療會出現強烈的抗藥性,其毒性亦會造成系統性的影響。

 

異甘草素有效抑制癌病變及有較少副作用

為尋找其他治療胰臟癌的方案,研究團隊透過網絡藥理學,就所有胰臟癌的潛在疾病標記物,以及藥用植物甘草中的植物化學物所具備的生物治療活性進行篩選,發現異甘草素有潛力成為治療胰臟癌的藥物,然後通過一系列的細胞實驗,證明異甘草素能抑制胰臟癌細胞的生長,並促進癌細胞的程序性凋亡。

 

高博士指出:「異甘草素能通過阻斷細胞的自噬,抑制胰臟癌的惡化。自噬是人體細胞清除受損或不必要的結構和物質的自然過程。在我們的實驗中,阻斷晚期自噬會令癌細胞死亡。」

 

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小鼠腫瘤模型,研究異甘草素在體內抑制胰臟癌細胞生長的功效,結果顯示異甘草素的治療效果與吉西他濱相若,並發現異甘草素對小鼠的副作用比吉西他濱少。

 

提升化療的成效

目前胰臟癌的一線化療藥物,如吉西他濱和5-氟尿嘧啶(5-FU),均會促進自噬,有利癌細胞生長,產生抗藥性情況,因而影響治療效果。為探索異甘草素紓緩吉西他濱和5-FU抗藥性的潛力,研究團隊進行實驗,把兩種化療藥結合異甘草素同時使用,結果顯示異甘草素能阻斷自噬,促進癌細胞的凋亡,提升化療藥的治療效果。

 

高博士表示:「研究結果開闢了新方向,探討把異甘草素開發成嶄新的自噬抑制劑,用作治療胰臟癌。我們希望與其他研究夥伴合作,進一步評估異甘草素在治療胰臟癌的有效性,及其潛在的臨床應用。」

 

如欲了解是項科研發現的詳情,請按此瀏覽新聞稿。

20230807_1 20230807_1

高加信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草藥提取化合物「異甘草素」可抑制胰臟癌發展。

20230807_3 20230807_3

高加信博士和研究團隊成員,首次闡述異甘草素對抗胰臟癌的潛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