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突破:李敏教授團隊開發創新的鈎藤化合物傳送方式治療阿茲海默症

2023年12月12日

學院副院長(教與學)李敏教授及教學科研部研究助理教授Ashok Iyaswamy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,開發了一種創新的藥物傳送方式,用作治療阿茲海默症。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《Nature-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》。

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一種認知障礙症,患者的腦細胞會退化並死亡,其特徵是大腦積聚澱粉樣蛋白和磷酸 tau 蛋白,導致大腦認知功能下降。香港有10多萬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,預計到了2039年將飆升至超過33萬人。

目前阿茲海默症並無根治的方法。浸大過往研究發現,鈎藤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柯諾辛鹼-B,能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。 然而,保護大腦免受血液中潛在有害物質影響的血腦屏障,會影響大腦吸收柯諾辛鹼-B。

為解決這個問題,李敏教授與Ashok Iyaswamy博士聯同本地、內地和海外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,開發了一種利用外泌體將柯諾辛鹼-B傳遞至大腦的新方法。

外泌體是由細胞釋放出來的細胞外囊泡,可以成為輸送藥物的載體。

柯諾辛鹼-B具有促進自噬活動的特性,而自噬機制在維持神經元健康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。研究團隊將柯諾辛鹼-B載入經改造的外泌體中,再注射至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小鼠體內,以評估其作為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潛力。結果顯示,載有柯諾辛鹼-B的改造外泌體,可提升小鼠的自噬活動,並穿過血腦屏障,將柯諾辛鹼-B傳遞至大腦,從而令累積的澱粉樣蛋白減少三成。研究人員又針對阿茲海默症小鼠進行各種行為測試,結果發現注射載有柯諾辛鹼-B的改造外泌體,可恢復25%認知和活動能力。

李敏教授表示:「外泌體很有潛力成為一種向大腦輸送藥物,用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方法。雖然還需要進行更多探索,但這項研究為未來發展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帶來希望,期望最終可以造福長者、神經退化的高風險人士,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。」

如欲了解是項研究的詳情,請按此瀏覽新聞稿。

20231206_alzheimers 20231206_alzheimers

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(教與學)李敏教授(左)、研究助理教授Ashok Iyaswamy博士(右)開發創新的鈎藤化合物傳送方式,以治療阿茲海默症。